NSCLC瘤内异质性研究 JCO之路7 ^9 M4 V f% l. m n* C9 L+ {
https://www.liangyihui.net/doc/d ... mp;isappinstalled=1
* p# O* \: `, C0 v9 Z6 e' w作者:蔡微菁、林冬梅、武春燕、李雪飞、赵超、郑立谋、揣少坤、费苛、周彩存、Fred R.Hirsch w( R# ]$ }2 E& l p
' Q' J8 `" |/ ^: p通讯作者:周彩存
5 s7 g& A6 x; _# t2 M
) f! F; y' B( f! ], q9 Z采访对象:蔡微菁(此研究第一作者)# t- [+ h, Y( f5 }, ^3 {: Z
# H" f) p: ~' L% }) k
肿瘤资讯: 您的研究主要是关注了非小细胞肺癌之中驱动基因的瘤内异质性的问题,您能向我们简要介绍下您在这个研究中的重要发现吗?: d! J3 L( h9 {0 \0 ~( n; E
% L$ |( u( h1 R! f
蔡微菁博士:首先,我们这个研究主要是关注于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的肿瘤异质性,主要有一下三点发现:; o9 E. t& d. h* ]
/ i. w' o" E- N; o, v: g- F
1,揭示了肿瘤异质性是目前肿瘤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肿瘤的瘤内异质性如EGFR的瘤内异质性已经被很多的研究证实了,而我们的研究则证实了ALK融合基因也存在肿瘤异质性,众所周知,ALK融合基因和EGFR突变是目前非小细胞肺癌最重要的两大驱动基因,以上基因的瘤内异质性提示此异质性可能普遍存在于肿瘤当中,这一点仍需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 p; _2 T. R+ U$ z, r
' X" M* s4 q2 t9 T2, 我们的研究发现了2例双驱动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我们假设双驱动的肿瘤并不是每一个肿瘤细胞都含有这2种驱动基因,而可能是与肿瘤不同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的分化发展有关,也就是说,有一部分亚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可能是含有某一种驱动基因,另一些还有另一种,有一部分是两者都有,甚至有一部分是两者都没有。我们用不同的检测手段证实了这一假设;* X3 u) e) s+ L0 y0 O& Z
& t( R5 M: h+ W( `0 Q6 n" v3, 肺腺癌的组织异质性非常高,这一点已得到广大研究者尤其是病理科研究者的认可,然而,大家并未意识到它的分子异质性也是很高的,意味着病理与分子的异质性是共存的,但这种共存目前尚无规律可循,尚需更多的研究来探索。
. g# c. h/ u- r2 u5 [
6 g7 A) ~2 c7 s7 o5 c3 r3 |7 ]肿瘤资讯:肺腺癌的研究进展和治疗进展日新月异,从研究者的角度,您认为这项研究对于临床治疗会有哪些启示?2 a+ O+ w, P: U
f* s" Q/ u* D6 k! s
蔡微菁博士:我们刚刚讲到,靶向药物可以给患者很大的收益,但是总生存时间的获益却仍不显著。所以在既往的研究中,我们把耐药机制的探索集中在二次突变或者信号分子的调控上面。而我们这个研究是向大家揭示异质性可能也是靶向药物耐药的一个很重要的机制之一。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非常动态的过程,我们不能用临床上某一时间点对某一部位的一次活检来指导患者自始至终的整个治疗,这达不到精准治疗的要求,患者也达不到最大的获益。所以,我们了解到它存在动态异质性,异质性跟动态发展有关,也就是不同亚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有不同的分化发展过程,在治疗选择和微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它有可能此消彼长,新优势生长的克隆亚群对靶向药物耐药,提示临床上可能还是需要多点活检或多次活检,不能用某一时间段的活检来指导整个治疗过程。这是本研究的主要提示。' m* t: u8 ?, B8 m$ d4 t) {
0 ]# s; s3 y; C6 x3 u4 H$ R除此之外,双驱动越来越多的被诊断出,而此类患者的治疗方式却仍无定论。我们的研究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其应用于临床仍需后续研究证实。药物的叠加势必带来副作用的叠加,这都需要临床实验来确定。
$ J4 t) n8 K2 y' }) B
5 @" ]" D5 R* b! n最后,本研究提示我们,肿瘤的复杂程度不可小觑。在抗击肿瘤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得更为全面,研究得更为深入。而我们所做的也只是抛砖引玉,仅仅揭示了肿瘤异质性的冰山一角。2 C m+ R4 u" c1 U0 R9 t" a
- E' \/ M4 {# f' {8 @, k2 F! S9 R
肿瘤资讯: 在您的研究中,涉及大量的标本检测工作,包括对于组织标本的微切割,能谈谈看您认为在进行这项研究的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难吗?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 e# C, s$ K7 O1 m- E+ I, I; k( F {7 t; B
蔡微菁博士:我们的研究是在组织异质性的基础上假设分子异质性的存在,最大的困难在于研究的实验设计。在我的导师周彩存教授的指导下,整个研究的设计与执行都走向了非常正确的方向。除了研究设计以外,最大的困难是涉及的样本的显微微切割。因为本研究需要我们要在显微镜的直视下,在区分腺癌亚型的情况下进行区域的分割,区别于传统的显微微切割,我们的切片厚度只能是传统的一半;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证切割到的肿瘤细胞足够多,它的生长形式足够单一,以便我们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和检测,做到这两点的平衡还是很难的。为了要精确地掌握这一点,我们历经了无数次预实验和无数次失败才掌握这一点,非常熟练掌握了之后再进行有效的切割。这个过程当中,病理科的林冬梅教授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她对我们的指导,对于病理切片精确的读片,是对我们的实验能够进行和完成非常重要的一个保障。她的工作在本研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7 k' e/ [4 X7 K( ~* S' g
; i: E" g. P9 F# [6 R肿瘤资讯: 如果有其他学者也在从事肺癌的转化研究,希望您给到1-2点建议的话,您会做什么样的建议?+ H1 t' f2 ^# [- E# L( n% Y
9 n! p: ~8 O# B4 k% f蔡微菁博士:这个研究的过程告诉我们,研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就像本研究即建立在我们前期对融合基因的一系列探索之上。不断地遇到的问题,才会不断地提出新的假设进而去验证。所以我很想和研究的同行分享一点:研究需要专一,在一条道路上比较专注地,由浅入深地,把自己的东西做好,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东西,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一口气吃成胖子,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新的发现势必建立在旧的基础之上。即使我们现在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建立在无数次的失败与探索之上,许多前人对于双突变以及异质性的研究也对我们很有指导意义。我们的研究也是为今后的人提供了基础和参考,供人超越,研究也是一种传承。 |